2013晋阳思古 中 晋祠非祠
晋祠绝不只是单单祠堂,而是儒、道、佛三种信仰交织而成,从千余年前经代代修葺成的奇葩,是观各建筑、园林风格形态的宝库。
最强混搭风 = 晋祠·祠庙寺观
祠者,祭先人;庙者拜神;寺者礼佛;而观者奉道。不似日本有神佛习合之对应,但把大家抓到一起拜这点倒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即便如此,从最早祭祀晋国诸侯唐叔虞的唐叔虞祠,一直到如今占地广阔,集祠、庙、寺、观于一体的晋祠,这种发展形态还是少有的。
其中在信仰变迁上最具特色的当属作为主体的圣母殿。晋祠经北齐天保、隋开皇、唐贞观、宋太平兴国年间四次改修后,在宋天圣年间,宋仁宗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周武王妻、姜太公女)修圣母殿。圣母殿原供母子俩,后因祈水灵验,封邑姜为「显灵昭济圣母」,再加上战乱文献丢失,逐渐就成以主供邑姜为水神之地。从此唐叔虞祠落于侧,圣母殿和其中轴线上的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成为晋祠的主要部分。直到腐儒(XD)看不惯晋祠成了女郎祠,要将圣母还神于凡,在明嘉靖年间建了水母楼,把水神的功能让与这位民间出身的水母娘娘,把圣母变回叔虞他娘。
在圣母殿前的方水塘(方为沼、圆为池)因上有四通飞梁桥(有头有尾,两侧下垂如翅,形似大鸟),故称鱼沼飞梁,是现存唯一一例宋造飞梁桥。下图为当年梁思成、林徽因访晋祠记录下的。
而金人台上的四座铸铁人像,三座是宋代遗存(其中一座颇为精良),一座是民国初补铸,最为恶劣(大邪神的即视感……)。(梁、林当时引的是两座宋制、两座补铸,一清一民)较精良的两座宋制的铁人也并非一开始就摆在台上,而是阶下,因为这个原名莲花台的金人台,是在明代前,尚未启用水镜台作为戏台时,歌舞之用。
除了圣母殿外,昊天神祠也是前拜关公、后拜三清和玉皇大帝(乾隆统和);文昌宫上祀文昌帝君、下祭晋水七贤;奉圣寺则是从芳林寺搬大雄宝殿、汾阳二郎庙取过殿、配上晋祠原本的景清门,寺庙祠一体。即便连舍利生生塔如此佛教的建筑,顶上两层竟是文昌帝君和魁星。晋祠真是绝对值的混搭风……
最强混搭风 = 水镜台·殿台楼阁
别于这众多祠、庙、寺、观建筑,最令我喜爱的是戏台「水镜台」。从东边看上部为重簷歇山顶如楼;下部宽阔若殿,西边看上部是单簷卷棚顶如阁;下部是高台。基台下埋有水缸扩音,而柱子抗震也是如《营造法式》讲究的,古建筑技法中柱子有卷起(柱顶细底粗)、升起(角柱高于间柱)、侧角(柱向建筑中心内斜)在此台上可尽观之。
水镜台不只建筑奇特,其重要性也很高。正如前面所说,晋祠除了少数佛教神祗外,简直就是民间神灵的大熔炉,相应的各种祭祀活动也兴盛,老百姓借着庙会共聚,有戏曲助兴,水镜台便成中心之地。明代开始现在水镜台的后台(当初称为乐楼)成为主要剧场,《晋祠志》中称其「基址轩然,飞簷画栋,拱向西山,宏杰诡丽,为酬神演剧之所,名日水镜台,俗呼旧乐台。台前仰望,列髹彤之绡桷,垂琬琰之文踏。开通扉,辟棂幌,虹亘梁,虬负簷,互相钩连,宛若宫阙」。而在清朝因为民间戏曲的兴盛,应表演需要,增筑了前台,成了如今的模样。
后台的「三晋名泉」是康熙时武举杨廷翰所书,前台隽秀「水镜台」三字是其侄,乾隆期书法名家杨二酉所书,一文一武,相映成趣。
出了晋祠是晋祠公园,还有一些和唐太宗的典故,不明记了。
资料参照:
山西搜神记之二:水母娘娘——女神的悲欣
历史背包客的笔记本:鱼沼飞梁
朱向东,杜森《晋祠中的祠庙寺观建筑研究》
牛白琳 《晋祠神庙及其剧场与演剧活动考述》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