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晉陽思古 中 晉祠非祠

2013晉陽思古 中 晉祠非祠


晉祠絕不只是單單祠堂,而是儒、道、佛三種信仰交織而成,從千餘年前經代代修葺成的奇葩,是觀各建築、園林風格形態的寶庫。

最強混搭風 = 晉祠·祠廟寺觀

祠者,祭先人;廟者拜神;寺者禮佛;而觀者奉道。不似日本有神佛習合之對應,但把大家抓到一起拜這點倒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即便如此,從最早祭祀晉國諸侯唐叔虞的唐叔虞祠,一直到如今佔地廣闊,集祠、廟、寺、觀於一體的晉祠,這種發展形態還是少有的。

晉祠
其中在信仰變遷上最具特色的當屬作為主體的聖母殿。晉祠經北齊天保、隋開皇、唐貞觀、宋太平興國年間四次改修後,在宋天聖年間,宋仁宗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其母邑姜(周武王妻、姜太公女)修聖母殿。聖母殿原供母子倆,後因祈水靈驗,封邑姜為「顯靈昭濟聖母」,再加上戰亂文獻丟失,逐漸就成以主供邑姜為水神之地。從此唐叔虞祠落於側,聖母殿和其中軸線上的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鐘鼓樓、獻殿、魚沼飛梁成為晉祠的主要部分。直到腐儒(XD)看不慣晉祠成了女郎祠,要將聖母還神於凡,在明嘉靖年間建了水母樓,把水神的功能讓與這位民間出身的水母娘娘,把聖母變回叔虞他娘。

晉祠
晉祠
在聖母殿前的方水塘(方為沼、圓為池)因上有四通飛梁橋(有頭有尾,兩側下垂如翅,形似大鳥),故稱魚沼飛梁,是現存唯一一例宋造飛梁橋。下圖為當年梁思成、林徽因訪晉祠記錄下的。

晉祠
而金人台上的四座鑄鐵人像,三座是宋代遺存(其中一座頗為精良),一座是民國初補鑄,最為惡劣(大邪神的即視感……)。(梁、林當時引的是兩座宋製、兩座補鑄,一清一民)較精良的兩座宋製的鐵人也並非一開始就擺在台上,而是階下,因為這個原名蓮花台的金人台,是在明代前,尚未啟用水鏡臺作為戲台時,歌舞之用。

晉祠
除了聖母殿外,昊天神祠也是前拜關公、後拜三清和玉皇大帝(乾隆統和);文昌宮上祀文昌帝君、下祭晉水七賢;奉聖寺則是從芳林寺搬大雄寶殿、汾陽二郎廟取過殿、配上晉祠原本的景清門,寺廟祠一體。即便連舍利生生塔如此佛教的建築,頂上兩層竟是文昌帝君和魁星。晉祠真是絕對值的混搭風……

晉祠

最強混搭風 = 水鏡台·殿台樓閣

別於這眾多祠、廟、寺、觀建築,最令我喜愛的是戲台「水鏡臺」。從東邊看上部為重簷歇山頂如樓;下部寬闊若殿,西邊看上部是單簷卷棚頂如閣;下部是高台。基台下埋有水缸擴音,而柱子抗震也是如《營造法式》講究的,古建築技法中柱子有卷起(柱頂細底粗)、升起(角柱高於間柱)、側角(柱向建築中心內斜)在此台上可盡觀之。

水鏡臺不只建築奇特,其重要性也很高。正如前面所說,晉祠除了少數佛教神祗外,簡直就是民間神靈的大熔爐,相應的各種祭祀活動也興盛,老百姓藉著廟會共聚,有戲曲助興,水鏡臺便成中心之地。明代開始現在水鏡臺的後台(當初稱為樂樓)成為主要劇場,《晉祠志》中稱其「基址軒然,飛簷畫棟,拱向西山,宏傑詭麗,為酬神演劇之所,名日水鏡台,俗呼舊樂台。台前仰望,列髹彤之綃桷,垂琬琰之文踏。開通扉,辟欞幌,虹亙梁,虯負簷,互相鉤連,宛若宮闕」。而在清朝因為民間戲曲的興盛,應表演需要,增築了前台,成了如今的模樣。

晉祠 水鏡臺
晉祠 水鏡臺
晉祠 水鏡臺
後台的「三晉名泉」是康熙時武舉楊廷翰所書,前台雋秀「水鏡臺」三字是其侄,乾隆期書法名家楊二酉所書,一文一武,相映成趣。

晉祠 水鏡臺
晉祠 水鏡臺
晉祠 水鏡臺

出了晉祠是晉祠公園,還有一些和唐太宗的典故,不明記了。

晉祠公園
晉祠公園
晉祠公園

資料參照:
山西搜神记之二:水母娘娘——女神的悲欣
歷史背包客的筆記本:魚沼飛梁
朱向东,杜森《晋祠中的祠庙寺观建筑研究》
牛白琳 《晋祠神庙及其剧场与演剧活动考述》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