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瀉藝術季 取之于大地 用之於設計

2018新瀉藝術季 取之于大地 用之於設計


新瀉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點擊藝術祭官網)。
三年一次的盛事,大名我是知道的。然而覺得安藤忠雄或草間彌生一派的直島藝術季味道單一沒太大意思,也就興致缺缺。抱著捨命陪君子的想法,按我娘的旨意排了個行程。驚覺好在是來了,實在大有不同。
坐落於新瀉東面十日町一帶,地廣人稀。對我來說最有魅力的,是廣納各家風格,是與當地風土的結合。三百多件展品囊括世界各種藝術家,建築家以外,也有許多讓一般民眾、學生、在地鄉民參與的,大大提升了多元性。








這一季的主展區,在里山現代美術館的特展是『方丈記私記』。乍聽展名,初入美術館時我還以為是跟佛教哪個老和尚相關(才疏學淺不知是三大散文),然而除了在中間方形的大水池中戲水的人群外,周圍只有一座座如房間大的立方體,有透空的書齋、有頂上開口望天的熱桑拿、有孩子笑鬧著的繩結攀爬區、有能伸手互動的LED遊戲區、有賣土產的小店,繞了一周才明白這便是展品。走進室內入口,正面處擺著的是一座同樣大小,但貼滿設計圖的小屋,這是由伊東豐雄設計事務所主導,以四疊半的空間為限,藉十日町老百姓動腦動筆畫的設計圖,才提醒我看了眼展覽介紹。原來四疊半謂之方丈,坐方丈,觀世界。這可以只是一人用的房間尺寸,也可以是一個世界。理解這一點剛才跳躍的內容被串了起來,不禁令人會心一笑。但巧思不止於此,當參觀完二樓往中庭的池子望,原來池底的彩繪不僅僅是彩繪,而是整個對面樓的倒影,彷彿阿彌陀池(此思想代表建築可參考京都宇治平等院),這是一種淨土思想嗎?夏日中在戲水的人們,確實是在極樂之中啊。妙,簡直太妙!




這是藝術祭,但其實不僅僅是藝術,也擴展到設計。我真的獲得了很多啟發。最令人歎服的還有與在地生活結合者,用很簡單的概念創造了完全不同的思路。
舉例來說,展品包含許多建築。並不是再建,而是對原本已經破敗的學校、工廠、區民中心的再利用。其中有兩件我覺得挺驚豔的,一個是『脫皮的家』,一個是『最後的教室』。
『脫皮的家』是一棟純木造的老山區民宅,厚重的樑柱撐起的屋子中只有一處圓桌,整體的色調也是厚重的黑胡桃色。在這樣不帶生氣的背景中,一條條雕刻加工的痕跡,方向紋理不同,深入木心,像是自行爬滿了室內般。根本是伊藤潤二作品的具象化,彷彿都能看到他的筆觸了XD然不止有震撼處,也有可愛處,玄關的木屐上還不忘仔細刻滿,教人莞爾。


『最後的教室』是由法國的Christian Boltanski利用廢棄的小學所作,入口的服務人員說他作品的特色是向死而生。第一間展廳烏黑一片,根本看不清楚有什麼,連彷彿存在的小光點都弱得似有似無,我輕掀起入口的厚簾子想借點光,還被在裡面參觀者喝斥快關上,只好作罷。摸黑沿著牆邊,踩著不平整的稻草路到了走廊,刺耳的聲響加上如核能的符號與工業感的黑黃色,不見人,只見人影篡動。接下來的展間也如此,白布覆蓋的箱型體,加上冷色的射燈。我只看見了死,又何來生呢?帶著這個疑問走回出入口,景色煞時變了。參觀的十幾分鐘讓眼睛適應了黑暗,本來什麼都見不到的稻草地房間原來是學校的大廳,地上一排排椅子上架著風扇,雖沒有人,但似乎凳子還是熱的,天上佈滿或星光,或螢火蟲,這個場景就停留在了廢校前最後那場夏日講堂。實在佩服設計,用時間差和生理變化帶你穿梭不同時光,同一個佈景,進入時見死,出來時望生。(前面被喝斥還有點不開心,想說烏漆抹黑你們能看見什麼?這時候完全理解,要是有小屁孩開門漏光我也會想逼逼哈)




除卻建築內的再利用,還有一件作品也充分表現了這種「你看見的不是你看見了的」。徐冰的作品『內側的故事』是一幅水墨畫,透著玻璃打著光的水墨畫。實在太過平淡無奇了,平淡到令我疑惑為什麼這樣的作品會在這裡展出。座落二樓的一角,如果輕輕一瞥便離開就無法體會到它的詭計。直到繞到作品背部,看著後面貼著亂七八糟的破紙、枯枝,我還沒轉過腦筋,正在想這背後一堆垃圾是什麼……瞬間回過神來,這不是隨意的垃圾,這裡也沒有水墨畫,全部都是浮雲。這是影子啊!這些枯枝落葉碎紙,被精密的以各種角度編排著,光打上去,变在另一側投影出有暈影、有工筆的水墨山水。毫無違和感的程度讓人覺得平淡到疑惑它的存在意義。太有趣了。

類似這樣深具巧思的作品者眾,我覺得三年後我還能再來一回。然這麼用心的東西訪客卻不多,推廣和導覽確實還有很多不足。或許因為作品實在太多,除了身負盛名者外,零星座落於山野間者主辦方又不好偏頗任一,以至一般旅客很難僅憑官網的照片在簡短的行程裡一覽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另一個問題是導覽書編排功能性不足,即便是我這麼會翻字典、找地圖的,要迅速定位所需頁數也有困難。當然最大的一個問題還是幅員太廣闊了,憑少量導覽團不能滿足多數慕名想來的藝術愛好者,自駕又不是人人得為之。
然無論如何這點微瑕自不掩瑜,我想無論是否對藝術或設計有興趣,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總能從其中各種風格中找到喜歡的,甚至受之啟發。便是其難能可貴處了。












在眾多展品之中,有一樣說起來相當不起眼的,將用來做車庫、穀倉、倉庫的小屋如俄羅斯套娃一般排列著的作品。拍這張照片時沒想到,原來它也是一個新瀉的特色,普遍應用在各種地方,而且有很多可愛的變形,這部分就待寫建築時再詳述了。

Categories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