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新泻艺术季 取之于大地 用之于设计
新泻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点击艺术祭官网)。
三年一次的盛事,大名我是知道的。然而觉得安藤忠雄或草间弥生一派的直岛艺术季味道单一没太大意思,也就兴致缺缺。抱着舍命陪君子的想法,按我娘的旨意排了个行程。惊觉好在是来了,实在大有不同。
坐落于新泻东面十日町一带,地广人稀。对我来说最有魅力的,是广纳各家风格,是与当地风土的结合。三百多件展品囊括世界各种艺术家,建筑家以外,也有许多让一般民众、学生、在地乡民参与的,大大提升了多元性。
这一季的主展区,在里山现代美术馆的特展是‘方丈记私记’。乍听展名,初入美术馆时我还以为是跟佛教哪个老和尚相关(才疏学浅不知是三大散文),然而除了在中间方形的大水池中戏水的人群外,周围只有一座座如房间大的立方体,有透空的书斋、有顶上开口望天的热桑拿、有孩子笑闹著的绳结攀爬区、有能伸手互动的LED游戏区、有卖土产的小店,绕了一周才明白这便是展品。走进室内入口,正面处摆着的是一座同样大小,但贴满设计图的小屋,这是由伊东丰雄设计事务所主导,以四叠半的空间为限,藉十日町老百姓动脑动笔画的设计图,才提醒我看了眼展览介绍。原来四叠半谓之方丈,坐方丈,观世界。这可以只是一人用的房间尺寸,也可以是一个世界。理解这一点刚才跳跃的内容被串了起来,不禁令人会心一笑。但巧思不止于此,当参观完二楼往中庭的池子望,原来池底的彩绘不仅仅是彩绘,而是整个对面楼的倒影,仿佛阿弥陀池(此思想代表建筑可参考京都宇治平等院),这是一种净土思想吗?夏日中在戏水的人们,确实是在极乐之中啊。妙,简直太妙!
这是艺术祭,但其实不仅仅是艺术,也扩展到设计。我真的获得了很多启发。最令人叹服的还有与在地生活结合者,用很简单的概念创造了完全不同的思路。
举例来说,展品包含许多建筑。并不是再建,而是对原本已经破败的学校、工厂、区民中心的再利用。其中有两件我觉得挺惊艳的,一个是‘脱皮的家’,一个是‘最后的教室’。
‘脱皮的家’是一栋纯木造的老山区民宅,厚重的梁柱撑起的屋子中只有一处圆桌,整体的色调也是厚重的黑胡桃色。在这样不带生气的背景中,一条条雕刻加工的痕迹,方向纹理不同,深入木心,像是自行爬满了室内般。根本是伊藤润二作品的具象化,仿佛都能看到他的笔触了XD然不止有震撼处,也有可爱处,玄关的木屐上还不忘仔细刻满,教人莞尔。
‘最后的教室’是由法国的Christian Boltanski利用废弃的小学所作,入口的服务人员说他作品的特色是向死而生。第一间展厅乌黑一片,根本看不清楚有什么,连仿佛存在的小光点都弱得似有似无,我轻掀起入口的厚帘子想借点光,还被在里面参观者喝斥快关上,只好作罢。摸黑沿着墙边,踩着不平整的稻草路到了走廊,刺耳的声响加上如核能的符号与工业感的黑黄色,不见人,只见人影篡动。接下来的展间也如此,白布覆蓋的箱型体,加上冷色的射灯。我只看见了死,又何来生呢?带着这个疑问走回出入口,景色煞时变了。参观的十几分钟让眼睛适应了黑暗,本来什么都见不到的稻草地房间原来是学校的大厅,地上一排排椅子上架著风扇,虽没有人,但似乎凳子还是热的,天上布满或星光,或萤火虫,这个场景就停留在了废校前最后那场夏日讲堂。实在佩服设计,用时间差和生理变化带你穿梭不同时光,同一个布景,进入时见死,出来时望生。(前面被喝斥还有点不开心,想说乌漆抹黑你们能看见什么?这时候完全理解,要是有小屁孩开门漏光我也会想逼逼哈)
除却建筑内的再利用,还有一件作品也充分表现了这种“你看见的不是你看见了的”。徐冰的作品‘内侧的故事’是一幅水墨画,透著玻璃打着光的水墨画。实在太过平淡无奇了,平淡到令我疑惑为什么这样的作品会在这里展出。座落二楼的一角,如果轻轻一瞥便离开就无法体会到它的诡计。直到绕到作品背部,看着后面贴著乱七八糟的破纸、枯枝,我还没转过脑筋,正在想这背后一堆垃圾是什么……瞬间回过神来,这不是随意的垃圾,这里也没有水墨画,全部都是浮云。这是影子啊!这些枯枝落叶碎纸,被精密的以各种角度编排著,光打上去,变在另一侧投影出有晕影、有工笔的水墨山水。毫无违和感的程度让人觉得平淡到疑惑它的存在意义。太有趣了。
类似这样深具巧思的作品者众,我觉得三年后我还能再来一回。然这么用心的东西访客却不多,推广和导览确实还有很多不足。或许因为作品实在太多,除了身负盛名者外,零星座落于山野间者主办方又不好偏颇任一,以至一般旅客很难仅凭官网的照片在简短的行程里一览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另一个问题是导览书编排功能性不足,即便是我这么会翻字典、找地图的,要迅速定位所需页数也有困难。当然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幅员太广阔了,凭少量导览团不能满足多数慕名想来的艺术爱好者,自驾又不是人人得为之。
然无论如何这点微瑕自不掩瑜,我想无论是否对艺术或设计有兴趣,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总能从其中各种风格中找到喜欢的,甚至受之启发。便是其难能可贵处了。
在众多展品之中,有一样说起来相当不起眼的,将用来做车库、谷仓、仓库的小屋如俄罗斯套娃一般排列著的作品。拍这张照片时没想到,原来它也是一个新泻的特色,普遍应用在各种地方,而且有很多可爱的变形,这部分就待写建筑时再详述了。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